大学课程有很多都是无用无效的课程,老师的授课也是教条,有时还不如自己看书加实践,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这个问题的提法看起来还算辩证,用了“很多”,没说“所有”;用了“有时”,没说“肯定”。如此看来,还是给讨论留下了空间。
我认为一个人在大学有三项重大的学习任务:第一,学习怎么与社会相处,怎么与别人打交道;第二,学习如何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思考框架;第三,学习有关的学科知识。
先说第一点,入学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是18、19岁,正是价值观和人生观成型的时间。第一次离开家庭熟悉的氛围,离开家长老师的关爱和庇护,开始独立与这个世界打交道了。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处理是今后正式工作进入社会的一次演习,该如何与老师沟通?该如何与同学交往?该如何处理与父母家庭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在没有人时刻管着自己的时候,该如何自我管理,安顿好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在这一点上,做得好的学生会为自己今后人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与人广泛合作;而做不好的同学,或者无法与人相处,从而不能与人合作,或者整日游戏玩乐,过得浑浑噩噩,坏习惯一旦养成,今后的路程必定更多艰辛和弯路。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点明了要做一个君子的三个目标,也就是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当然,要说明的是儒家所说的“大学”不是我们这里讨论大学的定义,而是“成为大人之学”的意思,但是所阐述的道理是一样的。“明明德”是发现并发扬人性中固有的善性;“亲民”是说要推己及人,惠及他人;“止于至善”则要求君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向至善至美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再说第二点,大学里学习思维方式比单纯学习知识更加重要,这就好比是“学渔”与“得鱼”的关系。知识是无法穷尽的,是死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脑子里仅仅是塞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也就是他人的想法,却无法使之融会贯通,产生自己的认识,那是没有用的。思维方式又好比是猎人的***,看见兔子可以打兔子,看见山鸡可以打山鸡;而知识只是兔子和山鸡本身而已。学会了***和打猎的本领,就一辈子饿不着,而只是拥有许多鱼和猎物,对漫长的人生于事无补,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有个社会现象,是说现在的成功人士,大部分年轻时在学校里都不是前几名的,我想可能就是他们更注重思维方式培养的缘故吧。
最后,知识的学习自然也是很重要的。专业的知识是必须学好的,但是还应该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尤其是人文方面的知识。只知道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好比在掘一口深井,能有所得,但眼光很局限;而站在自身专业,多了解一些相关其他学科知识,就可能形成个人的网状的知识结构,可能从多方面获得启发和灵感。点上突破重要,但网一旦张开,就能得到更多收获,不是吗?
带着这样的思考,再来看原来的问题,你会发现从一个角度看无用无效的东西,换一个角度则完全不同了,许多东西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前提是你必须明白你要什么。同样的,如果不是带着上述三个任务来学习,就算自己看再多书,参与再多的实践,也只能是玻璃杯中的苍蝇,乱飞乱撞而已啊。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同意你的观点,你能有此觉悟,说明你思考了,是个进步青年。大学期间学点你想学的东西,没用的课程或许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开阔一下思路也未尝是坏事。
提这种问题的人其实很幼稚,你怎么确定很多课是无用无效的?那些课又是有效有用的?
你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学习的所有知识除了“文字”你天天用外,很多知识你认为没用么?比如,常有人抱怨“数学”学这么多实际没啥用,那你不学吗,就读“千字文”丶“百家姓”足矣,不就可以能认能写了么?数学能四则运算足矣;物理丶化学都不用学,学《易经》丶《风水》可以了。那用那么累,学那多东西干吗?想当官读《四书五经》去,半部《论语》平天下,美国算老几?
算了,懒得再说下去。哈哈哈咯!!
先不说政治类的课程哈,这些课貌似无用,但是必修课程。那么好,我是学工科的,大学学过的课程里面,我觉得线性代数、概率论这类课程都是没有用的,起码当年我没有看到任何用途,然后考试我都是比及格线多几分,勉强过关。工作后做研究工作,由于是材料相关的,基本上也用不到这门课。最近一些年做设备人工智能方面研究,才发现,全是数学问题,而且尤其以线代和概率论为主,尼玛……开始恶补……所以,别觉得大学课程都是无用的,工科基本没有水课,但有水老师,别因为水老师而放弃一门课。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方案,有培养目标,有详细论述达到这个培养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完哪些课程,非常详细,并且要由外校专家组审核。学校主管部门,每隔几年都要[_a***_]审查一次,程序基本完善。
教育档次越高越重视基础知识,档次越低越侧重应有技巧。
若认为很多课程无用,这种可能性很小,并且学生教师都可以直接向教育主管部门举报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