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学习没有用该怎么回答?
你好:当孩子说学习没用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试一试:这个时候的孩子刚好是处在叛逆期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在暑***或者是寒***的时候,让孩子找份短期的工作体验一下,让他感觉一下没有知识,吃体力饭时的劳累,再让他去感觉一下,吃知识饭时,虽然也累,但是,基本收入稳定,单位给买社会保险,等等。
你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的什么知识是没用的?
义务教育也就是基础教育,虽然国内对现在的教育体制多有抨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基础教育对人们的重要性!首先单从文化课上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的内容其实是对将来要学的高等教育内容在打基础,就像学跑步一样,你得先学会走路吧,学会走路之前你得先学会爬!其次从教育本质来说,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就是在开启人们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作为引导,使人能发现并找到自我的社会需要!再从生活上来说,你难道没有发现在生活中运用最多的就是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吗?比如你现在脑海里想到的诗歌,古文!比如你每个月算自己的工资,是不是再用加减乘除?比如你现在脑海里想到的英语单词,这时你就发现我们生活中离不开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虽然现在国内的教育体制已经应试化,但是他并不能代表义务教育学的知识没有用!
我首先要告诉你,这阶段的知识都是有用的!所以,你不必纠缠那些有用,那些没用,还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去学吧!
为什有很多人都问这个问题呢?因为很多人都觉得,义务教育阶段后如不能直升上高一级学校就读,学的知识就白学了,一下子出到社会用不上,就是没用,其实不能那样认为,因为我们在学校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单单理解为只为升学用,眼光应放长远点,有些知识今天没用上,难道明天就没用?人们不是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吗?等你要用时而头脑中又没有储备好,那你拿什么去用?!
***如你是孩子,你应好好听一下上面的那些话;***如是孩子问你,你应劝告他:认认真真学好各门功课,各门都有用的!
有人问,我们学习的很多知识比如高等数学等等到了社会上都是没用的,该怎么回答?
这个问题很搞笑!!!我们来打个比方吧。
你家买一窝小鸡来喂养,这其中是不是会出现各种状况,而使得有些小鸡没长大就死了?那既然反正没长大就死了,你刚开始会不会挑出来几只认为会死的扔掉?
再比如说,你种菜,一大地种了很多菜,由于天灾人祸,是不是会有些菜死掉?那既然这样,按你说的思维,可以干脆就不种那几颗菜了,费心劳神最后还死掉了。
这人也一样,每个人的智商其实是差不多的,学校也不知道哪个学生会有出息,哪个会成为什么领域专家,教授或前沿高端科技领头羊。只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为学生们以后成材打好基础,然后实行严格的高考制度,从这个教育过程中慢慢淘汰。
你在学校学了很多知识到社会后,没有使用,可能是你生不逢时,也可能是你半途而废,再或者你怀才不遇。但万一你努力达到了一种人生高度,需要运用这些基础知识才能理解和学习更高深的知识时,你不可能再掉过头重新进学校学吧?
问得好。
大学是另一回事,不讨论。这里只谈高中。高中知识确实多数都是“没用”的,这是事实。为什么要中学生投入大量精力去学习看似“没有用”的知识?这些“没用”的知识是不是真的没用?
高中是学生打基础的过程,更是竞争的过程,筛选的过程,把年轻人分类的过程。这个过程比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那只是评价手段,真正的核心是,在这个教育体系下,比的是你比周围人强多少。
首先得弄明白,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高中是为了学习知识?对,但不全对,高中的知识尤其是我们的高中教授的知识,大多数属于冗余知识,对将来的工作生活帮助很有限,基本上就全世界范围来说,高中就是一个普及教育,本没有必要学习如此多如此深的知识。我们的高中,目的就是为了高考。
高考这根高中教育指挥棒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困扰着学生,同时困扰着家长的问题。 答案是残酷的:高考是个把学生分层的过程。
如果高中仅仅是素质或者普及教育阶段,很多知识的深度大可不必如此。比如高中数学,那些解析几何微积分数列,除了极少数今后从事数理科研的学生,绝大多数高中生这辈子不会再碰一下,况且大学里还要再读令人发指谈虎色变的“高数”;物理化学也是如此,除了今后搞化工,比如啥二苯基乙烯你这辈子都不可能再见到,那就本不必让全体高中生陪绑。再比如英语,学了六七年,以口语为主教学倒也罢了,已经全球化了嘛,保不齐哪天碰上老外兴许能用得上,可是我们的英文教育强调语法时态书面表达,结果呢?绝大部分高中毕业生根本无法用英语交流的——不是英语没用,是教育方法没用。
这里丝毫没有贬低高中教育的意思,只是分析为什么我们的高中需要教授那么多“不需要”的知识。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些看上去不需要的知识,量很多,很难,需要高中学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需要学生更加自律,需要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需要花费家庭更多的资源投入,以此来把每年全国近1200万高中生分类,分成三六九等。考试最好的,985/211;考试成绩较好的,普本;一般的,二本;差一点的,三本专科。
为什么要这样把学生分类分层次?高考成绩跟今后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并不能划等号,每个人都心知肚明。都知道高考成绩只是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之一,成绩本身并不是一个很可靠的标准,高考成绩本身跟今后的深造工作人生成就没有直接关系。比如美国,尽管也有SAT要求,份量却不重,他们有其它的一整套录取方法,比如体育艺术,比如社工,比如课外研究(科学,教育,慈善,政治等),还要有推荐人。我们的教育体系也尝试过,点招,自招,体育艺术加分等等。结果可想而知,国情嘛,都懂。 于是,就只有一个方案是“最公平”的,“最不坏”的:唯分数录取。
***永远是紧缺的,顶级大学只能收十几万,那就前十几万入985;好大学能收五十万,那就五十万211;再加上好点的一本,差不多一百万就够了。为什么是一百万?因为教育***是跟社会[_a***_]相配套的:我们的社会,每年留给新人的“好工作”“好位置”就差不多是百万,也许还少一点,少一点怎么办?提高要求就是了:本科不要,只收985研究生!好单位哪怕看门我也要求985!
所以,高中知识多,难度大,就一个目的: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