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做了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如何避免出现课堂乱、效率低、进度完不成的现象?
作为体验过小组学习的学生,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不可避免的就是题主所说的问题,究其来源,我称之为混水摸鱼。因为是小组学习,所以避免不了讨论,分工合作,这样在小组里,就会有人积极工作,有人偷懒怠工,故此小组整体的学习效率变低。解决办法我参考了我老师的规定,设置小组奖励机制,选定比较容易偷懒的人小组长,为他下达学习任务,让其带领整个小组去学习。并定期进行小组评比,给予优秀小组奖励。其次,课堂混乱多半是小组内讨论的造成的。可以把需要讨论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下去,让他们进行课后讨论,上课时直接汇报讨论成果即可。我的意见如上,感谢邀请回答。
以楷书之管见,教学勿玩大名词。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只是若干学习形式之一种,教师的授课与辅导才是主要好和不可或缺的。
教与学,是主体,两个轮子都要转,都要协调好;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教更重要。
不反对创新,不过创新也并不是排斥传统的思想。“因材施教”被证明是极居生命力的,有人偏提出个“分层教学”,当然这说法没有错,可是必须明确,内核还是“因材施教”;至于“合作学习”也是换了说法而已,跟过去的学习小组只是添加了“合作”,与至于互帮互学的原则并无二样。
这些问题厘清了,教师就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借用时髦的说法,教师是导演,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手中始终要有一根绳,牵着所有教与学的活动走。虽然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但是不能游离中心线过久过远。如果说教与学是一场大合唱,教师手中的指挥棒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改以来中小学课堂全面推行的课堂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思想碰撞,相互启发,借助同伴的力量,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高质量的小组合作的五个要素:(1)积极的相互依存(2)同时性互动(3)个体的责任(4)人际的小组学习技能(5)反思和计划。
小组合作学习要避免出现课堂乱、效率低、进度完不成的情况发生,要注意:
1.循序渐进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经历四个阶段(1)逐步形成阶段(2)兴风作浪阶段(3)日趋规范阶段(4)正常动作阶段。刚开始组织的时候易于出现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的情况。
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节课不要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围绕课堂的教学重点或者难点,这些有必要让孩子合作学习的地方,每节课组织一、两次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了。
2.分工明确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4-6人,每个小组的分工要明确,今天是谁发言,谁来组织,谁来记录,谁来计时,务必分工明确,不要在分工上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合作学习要求***发言,***参与,避免出现有的学生只当听众。
3.点评到位
孩子们的讨论与发言往往关注细节和局部,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把孩子们的发言与整体知识结构联结起来,所以教师的点评十分重要,教师要围绕建构知识体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点评到位。最好结合孩子们的回答形成思维导图,让知识体系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4.加强反思
每次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课后学生和老师均应当加强反思,学生反思如何将所学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中,教师反思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每一次的反思,再进一步指导实践,就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根据您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1)教师指令明晰
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但是合作探究不等于教师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在合作探究之前,做好相应的指导。指导要简短、明确。诸如小学科学课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要用测力计测摩擦力,首先教师就应该示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提醒注意事项。
(2)同学分工明确
小组合作变得混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同学不清楚自己的分工,这一点在科学课上尤为明显,很多同学不知道自己该做实验还是记录数据,导致实验时一团乱麻。我的建议是:先让同学们自告奋勇承担某一职责,然后为了锻炼不同的能力,可以再进行职责的互换。
(3)时间限制
小组合作对于低年级来说,有时效率会很低,因为有很多同学会在这个时候说闲话、做别的事情等等。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对于合作的时间的限制就很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会让学生产生紧迫感,从而减少学生做与课堂无关之事的几率。
另外还有一个小窍门:在小组分工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进行简短地点评。着重表扬表现好的小组,小孩子们都有好胜心的,下次他们也会努力做好求表扬的[呲牙]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能让每一个孩子能乐于参与每个活动。无论哪种活动,只要不是停留在老师“表演”的粗浅层面,只要能对孩子学习有利,都是好活动。
好的小组学习,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让孩子之间进行学习互补。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绝大多数小组学习,由于缺乏周密详实的课前备课和操作***,而流于形式。
①教师充分了解学情。知道每个学生的长处和弱点,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深浅。
②小组学习的目标要明确。一共有几项任务?教师对教学目标要清晰。
目标任务类型一:几个小组探讨同一任务。
目标任务类型二:几个小组探讨不同任务,最后共享成果。
③如何分组更利于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拿目标任务二来说,如果一堂课中,能把任务分成由浅入深的几个探讨方向,然后把任务目标分成层次相当的人,有利于激发每个孩子的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能树立孩子学习的信心。
比如:
把课文生字词的重点,留给基础相对薄弱的组,让孩子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完成查阅,最后再让孩子先进行分享。
如果孩子做的细致认真,势必会赢得所有孩子的认可,这组孩子再听其它组知识分享的时候,就会带着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还带有对新知识的期待。
孩子的乐学精神,一旦培养起来,真的会势不可挡。
身在基层,做基础教育,如果能有一颗“淡泊之心”,相信处处能获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