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说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成长的?
- 什么方法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的心理特点?
- 从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角度谈谈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 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的教育家是?
- 童年时期的哪些经历促进了你心理的成长?
为什么说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成长的?
因为促进社会适应,和谐人际关系。大量的心理学实践证明,许多人社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不协调是由于自我意识不健全或不正确造成的。如果一个人对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认识、体验不正确,尤其是在自我评价及自我概念上与客观的现实差距太大时,就可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不协调,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合理的理想自我,并且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双方不同的地位和需要,***取不同的策略,主动调节人际关系。
对己、对人能够知己知彼,从而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维护心理健康。
2促进自我实现,创造最佳心理质量。健全的自我意识通过合理的自我认识、良好的自我体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促进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心理潜力。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
自我实现是心理最健康和心理质量最佳的标志。
什么方法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的心理特点?
1、***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保持学生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活跃它们的语言和行为,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2)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正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能使其学有所用。
2、正确引导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2)教会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从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角度谈谈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从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讨论:
1. 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相信自己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固定的能力水平。
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可以强调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和提高自己。
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3. 目标设定:
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精力和努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和有时间限制的目标(SMART目标)。
4. 反馈和奖励:
及时和具体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适当的奖励也可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5. 情绪调节:
习惯养成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挫折。
6. 社交影响:
同伴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努力和坚持。教师可以通过促进合作学习和团队活动来利用这一社交影响。
7. 家庭参与:
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对学生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支持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从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的角度出发,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支持和鼓励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发展有效的学习和生活技能,以及培养持续努力和坚持的精神。
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的教育家是?
卢梭。
卢梭主张“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强***育应当尊重自然,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反对揠苗助长。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
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使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发展,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应实施的是一种“消极教育”。
童年时期的哪些经历促进了你心理的成长?
童年时有个邻居小女孩可能是家族有外国血统她长着一双不合群的蓝眼睛。时常遭到一帮熊孩子的欺负。不知为什么有些老师也不喜欢她。有一次中午在她家玩玩过点了。下午上课迟到了。一进教室班主任就劈头盖脸的好一个批评她。而让小干部的我先回座位去。我永远忘不了她看老师的眼神和回头看我的眼神。那一刻我也模糊意识到什么是偏见和不公平。多年后她随家人去了美国。也不知这件事是否给她留下阴影。反正以后的岁月里我遇见了太多的偏见和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