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女孩,如何摆脱“不配得”的心理魔咒?
是的,当一个人处在某一个环境中时间长了,特别是从小就处在某一种环境中,环境中的形形***就固化成了人的一种认识,那怕这种环境在外界看来极不协调,极不对称,但身处其中的人却毫无知觉。例如,一个生活在整天说脏话的家庭长大的一孩子,不管他到哪里,从他嘴里跑出来的脏话,就象污水沟流淌一样自然。
如此一来,提主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不难理解,因为她到了新的环境,比如婆家,婆家并不重男轻女,渐渐的发现,现在的环境和原来的不一样,要得重新适应。原来的“不配得”到现在的理应得,就行成了对立的思想斗争,而且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因为这种认识己因化成了一种理所当然。
疾重难返,首先要认识到,要改变这种“不配得”的心理状态,是需要一段在新的环境中的生活时间。其次,在没有完全改变这种习惯和认识之前,最好不要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再次,多看看书,学习新思想,新观念,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多与外面的人交流和交朋友。
己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己在改变之中,只差习惯而已,当新的习惯形成,“不配得”的魔咒自然烟消云散,不必太过纠结。
在中国,重男轻女是很常见的事情,我母亲也是深受其害,但是她在对待儿女的时候,仍然重男轻女,这是中国古老流传的思想,不容易被改变。
既然改变他人很难,那么就要改变自己,很多人都会说,凭什么是我改变,为什么不能是他们改变?其实解决一个问题,最难的路是改变他人,最简单的是改变自己。我们人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改变自己。
那么我们要怎么改变自己?我们要与父母和解,也要与自己和解,与父母和解,其实就是与自己和解的一个过程,更重要的的是与自己和解。
与父母和解并不是要父母承认错误,那种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而是自己用爱与他们沟通,告诉他们,你是多么的爱他们,即使承受了一些不该承受的,但我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是有感受的,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告诉他们你的想法,告诉他们你希望他们如何对待你。
不论父母是否理解你,更重要的是与自己和解。第一,你是一个独立的人 。第二,诚实的看待你与父母的关系,父母不是完人,不要在心里为父母辩护。第三,面对童年的事实。第四,承认自己的童年的经历与成年后生活的关系。第五,重新获得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权利个自信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还是挺有发言权的,因为我身边重男轻女的家庭真的不算少数,过去遗留下来的文化糟粕一直被一部分人奉作真理。
一个从小不被父母爱的女孩,很容易形成自我贬低,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不配被父母爱,这种童年时期形成的意识很容易跟随一个人的一生,哪怕以后成年,依旧会在友谊里、爱情里觉得自己不配被人爱。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里说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属于典型的回避型依恋模式,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心投入到工作中,抗拒任何亲密关系,他们会认为,只有在工作上取得成功,才会有人觉得自己值的被爱。
那怎么做才可以改变这种认为自己不配被爱的主观意识呢?
其实,我们的依恋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依恋模式虽然由童年的经历形成,但它同样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在成年以后,我们的依恋关系剧本其实是可以被我们自己重新编辑的。
比如,多和安全性依恋模式的人来往,学习他们的依恋模式;多看心理学相关书籍,探寻自己心理自卑的根源,只有找到病症的源头,才能对症下药,告诉那个在童年不曾被温柔以待的小女孩:“不被爱,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他们不懂得你的好。”
总之,觉得自己不配被爱的女孩们,一定要及时纠正自己对于不配爱这件事的认知,明白这样的结果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残余思想在作祟,这样的结果跟你无关。
如此,才能迈出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心理误区。
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不配得”,这其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魔咒,尤其是生长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孩(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郭家心理姐)。
如何摆脱不配得的魔咒呢?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魔咒就不能束缚你。
拿我自己来说,我就是一个从小生长在重男轻女大家庭中的女孩。
在重男轻女的大家庭里,男性的地位永远是高于女性的。
就像我小时候,基本上一些好吃的好玩的,或者是一些特权都是属于哥哥他们。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我的学习突飞猛进之后才有所改观。
再加上自己不是男孩子,所以在大家庭当中的地位是很低的。
然后一直到三年级,自己突然醒悟了,说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了。
然后就开始,从一个学渣变成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
我用了三年的时间,从学渣逆袭的学霸。然后将我的表哥他们远远甩在了背后。
小学前几年,表哥他们基本上都是每次考满分的。
但是随着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自控力越来越强,他们倒是慢慢的落下了。
到后来,我们的这个大家庭里,没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只有我考上了。
就这样,***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改变了爷爷他们对我们的看法。
然后我就一路开挂地,上了高中、上了大学、参加工作,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
当我们不够强大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是把别人贴给我们的标签,当做是我们自己。
可是,当你变强大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别人的眼光看法只不过是一些片面的主观判断罢了。
当我们没有办法摆脱那个环境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是我们自己导致了“不配得”。
当我们变得强大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不配得”其实是别人定义的。
当你越来越能够做自己,越越越来越能够活出自己,越来越能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就没有“不配得”这一说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帮助。
感谢邀请!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的很多行为、语言都会深刻地影响到孩子。家庭的重男轻女,对在其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子而言,是一种创伤。这种创伤通常会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经历。就是题主所说的这种“不配得”资格感的问题。
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创伤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创伤,从母亲温暖的***中到明晃晃的冰冷的世界。但是创伤却不是我们停滞生命的理由。
很能理解,家庭的重男轻女,会让女孩子很没有价值感。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家庭重男轻女又如何呢?你到底还是出生了,来到这个世界上了,生命就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了,这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高过生命。所以想一想,他们重男轻女,但是最后谁赢了呢?你的母亲没有堕胎,出生后也没有遗弃你,而是把你抚养长大了。因为你那么可爱,你的家人没有把你遗弃,所以最后还是你赢了,你赢来了你的生命。
我们再来看一些真实的东西,家庭重男轻女,是一种观念、信念,但是实际上发生了些什么呢?很多时候,发生的那个***只是***而已,是我们赋予了它意义。这成了一个创伤,并且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去重复地经验到它,让它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不配得”就是这个衍生出来的创伤。
说一个个案的例子,有一位案主是个女孩,她说从小她就觉得自己不被爱。那老师就问,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案主说因为妈妈抱着刚出生的小弟弟,没有抱她。让她觉得妈妈重男轻女,不爱她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中,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呢?就是妈妈抱着刚出生的小弟弟这件事。而不被爱、重男轻女其实是案主赋予这个***的意义。但是这些是真实的吗?不一定了。每个人遭遇相同的***,其实是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的,妈妈抱着弟弟,是因为弟弟比较小,比较需要。不同的意义会带向不同的未来。
当我们抓住一个信念去生活的时候,就会不断地用各种各样的***去强化这个信念。所以首先去看到真实,而不是幻相。所有的信念都未必是真实的。我们只有去真切地体验每一次的真实,才能生活得更真实,而不是被自己的信念所限制。
另外,父母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的。很多父母都不会做父母,因为他们有他们的局限。去看见这一点,接受这一点。你经由父母来到这世间,仅此而已。生命已经是最伟大的了,去看到这一点,活出你的生命,不辜负。
小时候想到死就非常恐惧,长大后反而坦然了,这是为什么?
“当你经历过一些好的事情后,便会觉得一朝成长,万物新生;当你经历过一些坏的事情后,死亡就离你不再遥远。”
小时候的我们总觉得自己是长不大的,越想着自己能长成大人模样,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义无反顾的往上攀爬,爬的越高就觉得世界越好,可年轻的心还是经不起考验的,以为经历过一些坏的事情后就觉得是人生中最大的打击,自尊心脆弱到不堪一击,遇到挫折就想“死去”,害怕死去,但谁也不知道这只是人生成长的第一步,经历的多了也就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下去了。
小时候想到死就非常恐惧,是因为年龄还不大,接受的事物也比较单纯,以为自己刚来到世界上还没多长时间,一旦死去就不再美好幻想了;等到长大后,经历一些复杂的事情后自然看开了,看开世界以后,就会对自己一再宽容,对世界学着宽容。
面对学渣孩子,家长需要如何调整心态让孩子健康成长?
有些孩子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就没有学习的那根线
在学习上,家长再怎么调整心态都是徒然,又何苦步步紧逼,必须要逼做孩子做不了的事呢?
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家长就换个方式,换个角度看孩子,你会发现孩子在其他方面很优秀,有很多可以[_a***_]的东西,不一定非要学习才能出人头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