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儿童心理成长角度考虑,使用儿童成长自律板帮助3~6岁的孩子养成好习惯有何利弊?
- 好习惯对孩子成长有什么作用?
- 什么叫生活习惯和成长环境?
- 好习惯成长家长评价?
- 从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角度谈谈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从儿童心理成长角度考虑,使用儿童成长自律板帮助3~6岁的孩子养成好习惯有何利弊?
养成教育十分重要,但决不是用自律版等机械教条式的方式能够教育好孩子的。
每个孩子的秉性天生都是不同的,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他们天生就是不一样的人。人之所以能够在以后的生活生存中体现了很大的差异。都是由先天的差异和后天不同的教育教养而逐渐形成的。用一种模式去教育教养孩子,无疑是削足适履,杀灭了孩子的天性,摧毁了孩子的创造力,这是十分可怕的。试想每个孩子都一样子,像整齐划一的机器人,有一样的思维方式,做着一样的动作,这是多么滑稽可笑的事情!
教条主义害人不浅啊!千万别用在可爱的孩子们身上!
教无定法,育德养善,开发智力,特别是要注重创造力的培养,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成为对社会有大用之人,善莫大焉!
谢邀。
谢邀!
首先,题主所说的儿童自律板是指自律表或者说计划表一类的东西吧。
自律这个问题其实我是没什么谈论的资格的,因为我觉得我本人严重缺乏自律,哪怕是定了什么***表,如果不是任务一类的,比如说规定自己每天晨起跑步这样的,那我最多坚持三天。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呢?
***设一下我们要对一个孩子使用这个自律板,可是孩子为什么要照着做呢?所以我们需要其他的东西***这个自律板的实行。方法有二:糖和棍子。可是这个要掌握一个度才行啊,既怕力度不够,又怕过犹不及。至于这个度究竟怎么把握,不好意思,答主也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时候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时就忍不住手痒牙痒,恨不得上演一场全武行,棍棒底下出人才可还行?
答主说到这深感偏题,哎,没办法,嘴碎。
言归正传。
利: 自律板得到有效实施,孩子的习惯改善良好,功在当下,利在百年。孩子学习也不用太过操心了,适当辅导,准备好教育基金就OK。
弊: 自律板实施不当,遭到孩子强烈反弹,孩子厌学什么的的提前叛逆等就不说了,主要是亲情破碎,孩子对家长表现出失望的情绪,那可真是自找苦吃哟~
另: 一时自律不代表一世自律。到底是人间红尘万丈,容易堕落啊,一不小心就被腐蚀了也是有可能的嘛。
因为没有实际使用过自律板,所以专门去查了一下;最后在知乎上找到了这样一段话: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身为父母的我们需要随时回想过去并不断反省自己。这本书讨论了如何使用代币制、自律板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促进内在动机的形成让孩子主动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也讨论了儿童接触电子设备要如何处理,早教是否有必要,如何陪孩子做作业、陪孩子阅读等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角度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最重要的前提是:父母一直陪伴着孩子。父母的陪伴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实际的商品也去网上看了一下,类似的接触过。我赞同知乎上的观点,认为家庭教育本来就是家长跟孩子的一个互动过程,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每一个家庭炒菜的味道都不太一样,人也一样的道理;我觉得通过您和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慢慢容入到家庭生活中来,这里要注意的是家长们尽可能保持教育方针一致性。学校和学习成绩,是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和跳板。“奖励的方式”,“自律板”,可能只是孩子学习和养成良好习惯的一种工具,如果有兴趣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断沟通,您觉得呢?
您需要培养的是个优秀的人,而不是令行禁止的机器人。人需要的是打破规则,而不是完全遵守规则。教孩子太遵守规则,长大了就是个没有创造性的人才,永远只能做人下人,遵守别人制定的规则。
这些工具类的东西没有用过,但让人觉得自律很重要。培养孩子的自立律更要用心和坚持。
我觉得让孩子保持好奇心非常重要,用他的好奇探寻他喜欢的东西。我觉得自律是一种靠内在心理力量支撑的习惯,不是外在的机械的,所以要挖掘孩子的主动力。让孩子利用内在的驱动力做到自律。
不过我也见过有有些孩子善于利用工具。借助工具他们可以把自己管理的很好。这也是非常可贵的。所以还是分情况吧。
好习惯对孩子成长有什么作用?
好习惯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很重要
我就是一位不合格的宝妈。其实我知道好习惯的重要作用,但是本着宠溺孩子的心里,每次见到孩子有不合适的言行,说了孩子又不愿意改正,我就心软了,心存侥幸,舍不得孩子难过,就一点一点的让步了。
结果现在:
没有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每次都是大人喂才吃, 做完饭之后还要追在***后面好言好语的哄着才肯吃饭,久而久之,大人真的很累。对宝宝也不好,吃饭不专心后患无穷,自己不肯进餐,不利于独立性的培养。
自己随便拿书,随手拿随手放,不知道拿的东西放回原处,生活没有条理感,导致大人一直要收拾东西,工作量[_a***_]了很多。宝宝呢,也就没有东西要整齐有序,思维要有条理的概念。
玩具玩完了不知道收拾,不能放回柜子或者盒子里。家里会杂乱无章,宝宝习惯了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卫生也会很差,生活质量真的不敢恭维。
大人也会不堪重负增加很多工作量,自己每天疲惫不堪,哪还有心思陪宝宝玩?也没有精力对宝宝进行早教了,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生活没有顺序,言行没有依据,真的导致宝宝没有规则意识,言行举止都会随便,感觉离自己想象中的优雅、慢条斯理的形象相差很大。
所以宝宝很小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从点点滴滴做起。
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
养成好的习惯之后带孩子也会轻松很多,而且身高体重也上来了!我们宝宝没有断夜奶之前的日息没有规律,然后近一个月身高体重都没有变化,所以我决定给他断夜奶同时必须按点喂养,下图是我当时一周的记录,三四天之后就基本趋于一致了,小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只要大人坚持,小孩子也会适应过来的
我觉得好习惯会让孩子做事更有目标,更事半功倍吧。好习惯对人的影响即深远又重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吧。就比如孩子没有一个好的写作业或按时睡觉的习惯,他就会很容易拖拉,玩够了想写了才写最后会写到很晚,影响休息等。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孩子对以后成长的影响很大。家长们不该忽视。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因为习惯就表示稳定,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动化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效率及身心健康都很有帮助。
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让孩子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使其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孩子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愿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如同给了孩子一根学习的拐杖。有了拐杖,孩子就能自己攀登知识的高山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在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认知,培养道德,增长知识,独立思考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提升。
培养良好的学习的孩子,对各门学科知识能更专注学习。使孩子系统学习完各门课程后,发现问题能更容易解决,或能发现更多的解决方式。
孩子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稳定的习惯,是形成了一种自动的形式,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家长要注意督促孩子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正面指导,长期指导。要孩子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要让孩子在自觉执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人要明知故问,指明途径,孩子想办法回答和解决问题。大人要以身示范,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要做好榜样。使孩子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多鼓励,在孩子学习上有困难受挫时,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不断磨炼其意志。
什么叫生活习惯和成长环境?
生活习惯指的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包括生活的细节、饮食习惯、起居作息、兴趣爱好等。这些习惯通常是个体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个性化。生活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成长环境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地域、文化等。这些环境为个体提供了不同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成长环境可以塑造个体的性格、兴趣和能力,是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习惯成长家长评价?
希望孩子把刚刚养成的好习惯坚持下去,做到持之以恒;自觉性有所 增强;希望学校每天布置一项家务劳动作业,让孩子独立完成。
我感觉到你是个能干的孩子,你能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读书流利、有感情,还愿意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劳动时,你做得也非常认真。
从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角度谈谈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从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讨论:
1. 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相信自己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固定的能力水平。
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可以强调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和提高自己。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3. 目标设定:
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精力和努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和有时间限制的目标(SMART目标)。
4. 反馈和奖励:
及时和具体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适当的奖励也可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5. 情绪调节:
习惯养成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挫折。
6. 社交影响:
同伴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努力和坚持。教师可以通过促进合作学习和团队活动来利用这一社交影响。
7. 家庭参与:
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对学生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支持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从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的角度出发,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支持和鼓励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发展有效的学习和生活技能,以及培养持续努力和坚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