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效率公式?
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反映水***有效开发利用和管理的重要综合指标,水***效率计算是水的耗用量与取用量的比率.如;有水***100立方米,其中40立方米被开发利用,则该水***开发效率为40
水速的公式有以下几个:
静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顺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除此以外,在数学计算中还有两种常见的情况:
(1)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2)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船本身有动力,即使水不流动,船也有自己的速度,但在流动的水中,或者受到流水的推动,或者受到流水的顶逆,使船在流水中的速度发生变化,而竹筏等没有速度,它的速度就是水的速度。
纯文高中生,水了一个月地理课,上课边听讲边自学,分数进步,是真正效率高,还是短暂吃老本?该继续下去吗?
真正的文科生就应该一边自学一边听课,这样才是高效率的表现,分数是能衡量效率高低的标准,既然考试考的很好,分数提高了,那为什么不继续呢?
不过,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听课时一定要认真,老师讲的,重要的知识点和要记忆的一定要记。
第三,需要深入理解探究的地方,只靠自学,可能达不到高度,还是应该听课的。
第四,自然地理比人文地理要难,需要深入理解探究,不可大意。
才学了一个月地理课,看分数进步了,就说是真正效率高,这也许未免有所过早吧。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高中地理的学习与初中地理的学习不同,高中对知识的要求比初中更高,要求先把新知识点理解透彻了,再去记忆,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完成课后的作业题。对知识掌握程度如何,检验的最好方法是能否举一反三地完成课后的基础题和能力提升题。
另外,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相比,内容深广度、难度都提高了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高很多,作业量也相应提高了许多。很多同学都不能在课堂上按时完成作业,要留到课后去挤时间才能完成。
其实,看一看学霸们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你会发现,自学能力的拥有和习惯,对于高中生是多么的重要和必须!
不过,人文地理、自然地理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光靠自学成才那得要有相当高的天赋。作为老师,大多都有高屋建瓴的眼光和海纳百川的大脑,其教学原则、授课案例是应该经得其考验的,我们怎么能不好好去听讲呢!
作为学生,就得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还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对于疑惑问题,要学会沟通,老师不就是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吗?
当然,真正的文科生就应该一边自学一边听课,这样才是高效率的表现。分数是能衡量课堂效率高低的标准,既然考试考的好,分数提高了,那为什么不继续试试呢?
个人浅见,不喜请喷
其实每个教师在授课时为了尽可能覆盖所有学生,很多时候会把相同内容重复若干次,而学生水平越接近,这个若干次就越少。你目前的情况应该是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节点都听懂了,而继续向前自学又可以和老师讲述的内容有印证,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分数有进步是正常现象。
高中的学习非常强调提前预习,原因就在于很多内容都强调归纳理解,预习得到的都是你对知识的认知,可能还会对知识产生很多疑问。在上课时和老师的讲课进行印证,老师在授课时更多是向你传授他对知识的理解。两种理解发生碰撞之后,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得到升华。再加上课后的练习,进一步稳固对知识点的理解,成绩稳步提高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高中学习其实是由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组成的,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想要搞好高中各学科的学习,需要每一个高中生专心致志的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
高中地理高一是自然地理的部分,高二之后才有一些人文地理的内容,不知道提问者目前是在高中哪个阶段。对于自然地理部分,和理科比较相似,原理明白了,对于解题就迎刃而解。人文地理部分记忆的东西相对较多一些,需要理解着背诵。
这两个阶段中,都不怎么存在吃老本的情况,都是需要理解和记忆的。能够自学说明对地理这门课程是有兴趣的,所以建议将自学挪到课下,课上的时候听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自学有什么区别,只有找到这种区别,学习的才能更加扎实。
一吨水用水泵提升60米,水泵的效率是70%,需要多少度电?
克服重力做功W=mgh=1000*9.8*60=5.88×10^5(J) 耗费电能:W电=W/p=5.88×10^5/70%=8.4×10^5(J) 因为一度电为1千瓦时=1000*3600=3.6×10^6(J)(1小时为3600秒) 所以总共用去电量为:8.4×10^5/3.6×10^6=0.233(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