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扬州美琪上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总是会花很长时间,有什么办法提升效率?
作为从事十二年教学的老师。给你提供一点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步,读只有一句话的短句。(不包含任何逗号),让学生说明句子里包含的所有信息。具体就是说明主谓宾定状补等信息。
如:柳树的叶子慢慢地落了下来。
信息包括:什么的叶子……柳树
柳树的什么……叶子
怎么样……慢慢地
发生了什么……落了下来
第二步
第三步
读一个完整的自然段,如上,表示全部信息。
第四步
一篇文章,如上,表达全部信息。
第五步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必然有很大进步。但是有个前提,就是一定要有专业老师的训练。进步会非常明显。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人常年从事语文和作文教学,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理解题是最难的一种题型,而考试时,往往又占据三十分左右的高分值,成为小学生语文成绩差的罪魁祸手,而做题慢其实就是掌握不熟练的表现,其原因:
一、慢在对文章本身的理解上。
小学生的因为阅历太浅,阅读理解能力差,对文章整体理解的能力差,往往纠结于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的意义,由此耽误时间。
二、慢在审题能力差。
小学生读题能力差,不能迅速理解所给题目的意思,不知从何答起,从而耽误时间。
三、慢在搞不懂答题的思路和筛选答案的方向。
小学生阅读理解题,对于中学生和成年人来说,很简单,不过是些表层的意思,再加一点个人思想上的拓展,而文章表现方式,结构,以及句子赏析的题往往也是单角度的。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因为做题少,理解能力差,往往搞不懂如何答,从哪里答起,没有把握,就会迟迟下不了笔。
纠其以上三个原因,要想让孩子高效率的答题,可以从以下三点对孩子进行训练:
一、首先观察孩子答题的思路是否正确。
如果仅仅是慢,而答下来后,能保证正确,那么,此时要想提高孩子答题的速度,就是引导孩子归纳答题的方法和思路,让孩子对题型进行分类,熟练掌握后,再做题就可以迅速定位题型,迅速找到答案,并信心十足的写上答案。
二、归纳阅读理解题型,总结方法,强化练习。
小学阅读理解考查的内容如下:
如上图所示,1--4题型,属于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只要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就不是问题,对于6--11中的题型,也是有法可循的,现归纳如下:
总之,了解了题型和答题技巧,接下来就是要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要运用“三读法”——“一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不要纠结一字一词,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读”读文后的问题,了解问题问的是什么。
“二读”边做题边读,根据题意去到文章中找出和答案相关的语句,再归纳答案写出答案。
归纳强化练习一可以使学生思路明晰,迅速找出答案,二可以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是指尖教育帝国,希望我的知识储备能帮到大家,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孩子进入五年级之后,语文的阅读理解字数达到了一百字以上,所以对孩子是个小考验,平时可以让孩子多看些课外书,增加他的阅读量,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阅读的速度会有提升,具体的你可以去美琪附近的名思教育问问看,那里的语文老师会给你很多建议。
怎样提高阅读效率,获取有用知识?
美国阅读专家施道弗在其主佛的《快速学习》一书中提出过一个阅读效率公式:E=R·C。其中,E表示阅读效率,R表示阅读速度(每分钟所阅读的词数),C表示理解率(阅读后答对问题数与受试问题数之比)。公式中的速度与理解率是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读书的速度要适中。
之前文章讲过如何提升阅读积累的效率,今天老师就用自己读书的一段真实经历来分享,希望给广大的同学们一点启发。
我在五年级时学到《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笔者当时小学是五年制,因此五年级时就学到了你们今天六年级课本中的课文),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立刻被其所吸引——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有这样的魅力,你或许一次很难读懂,但你可以隔几年就翻出来读一次,总会有新的认知和体会,可是今天我们很多同学会认为鲁迅的文章都太“高大上”,老师家长们也不会轻易推荐鲁迅的文章给大家,我认为这种顾虑完全不必要——于是我在课外就翻阅了一些鲁迅的文章,当然,有些是看不明白的,但有些描写鲁迅少年时的故事,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是出自《朝花夕拾》的。这篇文章文字相对易懂,配合注释,我在那个年纪就能将句意捋顺了(你们也可以的)。我当时读书时会产生几种体验:
开始,在读到“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这一段时,我立刻“会心一笑”。因为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体验——平时称呼一个人多用敬称,可是当你对这个人产生罅隙和不满后,私底下就改变称呼了。我立刻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很可爱——原来鲁迅也是有常人情绪的,而且他并不避讳地将这一点写出来。那么,我以后在作文中,是不是也可以大胆大方地直面心里的那些小心思呢?
接着,读到“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一段时,我立刻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一番情节:炎炎夏日,摊大字的保姆,缩在草席一角燥热不安的小孩……这样朴实而准确的描写,实在是对平凡人物刻画的最好方式。我明白,以后在我写文章时,就可以根据人物的身份来运用不同的语言刻画。
然后,读到“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 《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这处时,我会觉得很不顺畅。因为有一些生僻字和专有名词,加上叙述的长句,让我浏览会“卡壳”。一般这时,很多读者就会略过,或最多扫两眼来捕捉一些关键信息就过去。这样固然不影响你的阅读,也不一定会遗漏重点,但这样对于提升阅读能力而言,则没有什么帮助。我的做法是:回头去读这一段,并且是出声轻读,强迫自己一字一句读准读顺,然后再来一遍,加上顿挫和节奏。不求那种朗读效果,但一定要求自己能够读顺溜。这样,我不但锻炼了我的朗读能力,口、眼、意三者结合,而且还记下了文中的书名、典故……久而久之,我自己的语感也变强了。
再然后,读到阿长买来《山海经》这一段时,我自己也跟着激动和期待起来,恨不得也摸一本《山海经》来验证作者所写的内容。当然,这一步骤我的确在几年后实行了,当时为何没有这个实现[_a***_]我则忘了。
最后,读完文章我还和我的姥爷、母亲讨论一下,让他们帮我解决了几个读文中的小问题。更多的是,我讨论起了“为什么阿长买来了《山海经》,作者就立刻对她由恨转爱了?”虽然当时我的着眼点很狭小,但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逻辑性和思维的习惯是随之慢慢养成了。
这就是我一次真实的读书体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可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