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大家远离丑陋的酒桌文化和无效的聚会,你是反感还是赞同?为何?
离的越快,越远越好。说来说去,让来让去,比来比去,评来评去,都是喷着酒味说酒。今天你来,明天我去,你送我,我送你,迷迷糊糊几个小时。酒场上称兄道弟,过时不顶屁用。洒场上劝酒一套套,不以为无聊,反以为荣。酒酒有啥用,用多了伤大脑,伤肝。为了自己,也为了少找麻烦,也为了让家人少操心,能不去的酒场坚决不去,不去不中,见个面,没啥事,找辞离开,在酒场上耗,没意思,没那么多讲究。
不反对,不赞同,杯中见真情,这才是酒桌文化!没有所谓的丑陋,也没有无效的聚会!
揣着梦想离家,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一事无成,等到回家之时,面对一头白发爱喝两口的“老爸”,除了敬上一杯愧疚酒,把你骑在老爸肩头的岁月一口饮尽,还能怎么样呢?这丑陋吗?
睡在我上坑的兄弟,一起翻过墙一起在操场上坐到天光,说好了一辈子是兄弟。等相隔几十年相聚,不管是荣光还是艰辛,搂在一起象孩子一样难过,只好把这般时光同酒一起灌进口里,这丑陋吗?
出了校门,以为是江湖的好汉,原来好汉是落魄落出来的,在看不到未来的时候有人出手帮助了你,带你走上了辉煌。多年以后,你都会带上一支好酒与那人喝上几次,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丑陋吗?
一场酒,吐了喝,喝了吐,喝出了第一笔业务,吐出了第一笔安身的资本。这样的酒桌文化,是面对现实的妥协还是反抗?个人努力的方式不尽相同是因为身后资源的底细,一无所有的人只能靠年青去搏取机会,这丑陋吗?
和上司研究一下酒量,可以加深彼此的好感,拉近原本生疏的戒备距离,这丑陋吗?
与同事喝上两杯,打发点无聊的时间,也许不轻意的联系会给自己带来另一个机会,这丑陋吗?
许多年前因为喜欢而暗自神伤,相逢那一刻痛痛快快醉上一场,释怀后才明白当初的伤口并未结疤,这丑陋吗?
社交是人情,人情才显人心,酒桌上未必有真心,但片刻的交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潜伏的人脉,因此把酒桌文化归结为丑陋我只能笑笑:你见过一只鸟南迁北返的吗?
当今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机会也在酒桌文化中时而浮现,并非所有酒桌上的酒都代表着利益交换!有时是亲情的交流,有时是友情的回顾,更多时候是传统人情的往来,所以把酒桌文化当成丑陋的习俗明显只看到了酒桌上的勾心斗角,而忽视了人心和人性的另一种维系:我们是孤单的个体,只有在群体中才不会孤独!
答:我是赞同远离无效的聚会的。因为我身边就曾经有这样的人,他们长期聚会喝酒,虽然以工作为名,但久而久之就已经习惯了这样夜生活方式。长期的酒桌生活,让他们的身体也处于亚健康壮态,导致年轻的身体出现了过早的心血管疾病。所以说,无效的酒桌文化,对人对已都不利。
我赞同。那种满是虚伪和谎言,曲意逢迎***客套的酒场,确实让人没胃口。尤其是我们这边给客人夹菜习俗,即使用公筷给客人夹菜,也不考虑客人是否喜欢吃这道菜,把个人意志强加于人,尽显人之虚伪。本来给客人夹菜这一习俗,是当年由于物质匮乏,主家怕客人吃不饱,吃不好,也就是我们当地老百姓说的***,就是不好意思吃的意思。这种真诚的为客人着想的酒文化,自然是健康的美好的,是值得提倡的。
几千年来流行的酒桌文化没有错,有错的是人;酒桌文化不丑陋,丑陋的是人。
如果你认为“丑陋”和“无效”,你就选择不参与,就是参加了,发现其“丑陋”和“无效”也可以选择退出。
在国家狠刹“公款吃喝风”之后,这样“丑陋的酒桌文化”现象已经不流行了,或者说很少很少见了。谁会花自己的钱去参加那种“丑陋的酒桌文化”和“无效的聚会”呢?
说起酒,保健医生说:每天白酒只能喝二两、红酒只能喝四两、黄酒只能喝八两,这样才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为了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体质着想,我们的酒真有改进的必要。我们现在的所有酒其度数都太高了,多喝一点点,真的不利于身体健康。说句题外话,如果“酒仙”李白也喝这样高度的酒,恐怕很难找到作诗的感觉和保持作诗的那种状态啦,也成不了酒仙和诗仙,更写不了那么多伟大的诗词。
年关将至,中国人都有走亲访友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迎接春节的习俗。亲朋好友来了,饭桌上自然少不了好酒,这是中国人待人接物的方式,也是酒桌文化传承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就是传统。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存在丑陋的问题。所以,中国人的这种酒桌文化还会保留下去,而且是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