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的孩子不爱学习,各种方法都用了,可就是没效果,怎么办?
- 学习过不少管理知识也尝试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总看不到效果,问题出在哪里?
- 本人是个苦逼的高二学生,认真学习做笔记写题,父母看的都好心疼。但是没有任何效果,请问该怎么改进?
初三的孩子不爱学习,各种方法都用了,可就是没效果,怎么办?
初三的孩子,也是小大人了,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了,但是可能还没有找到人生的目标,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家人应该有耐心的引导孩子,和孩子多谈谈心,一是了解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二是让孩子慢慢的学会主动学习,为了努力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努力!
初三是孩子处于叛逆期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也不善于接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我们要讲究方法:
一是了解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 作为一个家长要经常,找你的孩子进行谈心谈话,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二是梳理问题,家长一定要善于学会总结问题,针对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这里提醒家长们不要老是在孩子年前骂别人,对孩子只看优点,不看缺点。
您好,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孩子厌学。
第一,你要思考原因在哪里,比如孩子学习困难,没信心,没目标,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从小期望过高,一直监督孩子学习写作业等,都有可能。
只有先找到原因孩子问题才可能解决。
第二,和孩子的沟通是一个重点,是唠叨,还是会聆听,会发问引导
第三,是平时要求多指责多,还是鼓励多,直接决定了孩子是否有动力!青春期问题都是从小形成的,比较复杂,要解决,不是几句话能解决的。
欢迎私信我领取《亲子关系修复秘籍》,先学会改善关系,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内心,你才能引领孩子!
这个效果看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的。
有一种孩子,是非常懂父母的,也是明白道理的,他们其实是在努力,只是家长和老师没有看到罢了。
这样的孩子是有潜力的,家长不需要天天在孩子面前说些有关不好好学习,以后会如何如何的话题,要知道,这样的道理,孩子可能比家长还会说。
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情况的出现,都是长时间的一种积累。
比如,孩子初一、初二时候的成绩是什么情况?孩子爱学习吗?
其实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亚于什么外出旅游啊、看电影之类这样的***。孩子不爱学习,一定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家长或者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忽视了对孩子的指导与帮助。
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爱的教育,其实在这个爱的里面,包含着是更多对孩子的理解和帮助。
请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想成为最好的那个自己,所以从孩子的内心来讲,他肯定是想学好的。只是没有找到好的方法,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不要去理论地教育孩子,而是应该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离中考还有大半年的时间,磨刀是不误砍柴功的。应该找到孩子问题关键的所在之处,对症解决,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学习过不少管理知识也尝试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总看不到效果,问题出在哪里?
理论是灰暗的,而实践之树长青。理论要想与实践有效结合,就必须立足实际,实事求是。
青年***开始也很热衷出国留学,“七、八个月来,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留法勤工俭学的宣传、组织和准备的工作上”。
可到了临行前,***却决定不去法国了。***认识到:“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希望大家不要先入为主,将青年***看成预定的伟大人物,而将他看作一个钻研现实问题的青年,并看看他是如何搞调查的。
1926年完成的有1篇:《中国佃农生活举例》(1926年);
1927年完成的有1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1930年完成的有8篇,调查地点都在赣西南:《寻乌调查》(5月)、《兴国调查》(10月)、《分田后的富农问题——永新及北路的情形》(10月)、《东塘等处调查》(11月)、《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11月)、《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11月14日)、《分青和出租问题》(11月15日)、《木口村调查》(11月21日);
1933年完成的有2篇:《长冈乡调查》(1933年11月)、《才溪乡调查》(1933年11月)。
这就是为什么找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人是***,因为他最了解中国的国情。
***后来反复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建议提问者好好调查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透,再与理论指导结合起来,相信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
本人是个苦逼的高二学生,认真学习做笔记写题,父母看的都好心疼。但是没有任何效果,请问该怎么改进?
在上大学以前,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把跟学习的关系当作了博弈,考好了,我赢;考砸了,我输,我一边机械麻木的苦学,一边怀着一丝侥幸心理,讨厌学习却不得不学,害怕考试却不得不考,没错,我也曾经“苦逼”过。
上了大学,偶然机缘,改变了学习方法,没想到效果那么显著,一向不起眼的我,成了同学争相请教的学霸,从那时起,我对学习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以前成绩不够好,是因为和学习的相处方式不对,当我主动调整了相处方式,也就是学习方法,感觉愉快多了。
同学,认真记笔记做题是没错的,记笔记做题是学习手段之一二,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对学习内容的领悟。
笔记分无效笔记和有效笔记。
所谓无效笔记,就是照搬老师的板书,说难听点儿,抄现成的谁不会呀,一堂课老师教了几个[_a***_],几道例题,几个概念,你记没记笔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记住了几个知识点?学会了几道题的解法?理解了几个概念的原理?
学的东西过了脑子,你会用它们答题解题了,才是学会了。反之,知识点还是知识点,例题还是例题,概念还是概念,笔记还是笔记,你还是之前的你,什么都没变。
有效笔记,一定有自己的思考、归纳和总结在里边,老师课堂板书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内容的,所以课上做过的笔记,课后一定要复盘,笔记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笔记是要让自己有所获益的。
说起复盘,不得不提起系统化学习的概念。《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里讲了个事例,给某个中学生补历史,说八个字就能概括中学学过的所有历史知识,哪八个字?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接下来再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各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来学,接下来进一步细分。其实就是一个整理、归纳和总结课本知识的过程。
做题也是一样的,课本知识点是有限的,考题无论易、中、难都是围绕着有限的知识点来出题,题型的变化、出题角度的变化、知识点间的跨越组合,万变不离其宗。如果你只是埋头做题,做对了高兴,然后扔一边,做错了心烦然后扔一边,不思考,不总结题目和知识点的关联性,你学过的知识在脑子里是散的,考试的时候现从脑子里捡拾,时间又有限,是不是大海捞针的感觉?
我给你提2个建议,一、贴合你现在的能力,就是把课本上的题从头到尾一题不落的做一遍,包括例题,做到见了题不用想直接写的程度。二、对你来说有点难,把课本知识点按树状结构做成思维导图,养成搭建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思维方式,便于你今后学业继续上升。建议你从第一种开始。
最好的教育是唤醒,最快的成长是自燃。我是[阿娥你好],一个传播能量、乐于分享的妈妈,[关注]我的原创内容,和孩子一起进步,见证彼此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