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①婴儿期的特点(先学前期,3岁以前,托儿所)
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神经系统与大脑发育迅速。这一时期婴儿的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言语的获得就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婴儿期儿童情绪不断分化,出现了社会性微笑等社会性情感,出现了依恋性社会行为,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简单交往。
这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矛盾是: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同独立活动的经验与能力有限的矛盾。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最好形式。这一时期儿童已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表达解释自己的想法愿望,接受成人的教育,同时希望有效地影响他人,上述表明,儿童的社会性、文化性得到了初步发展。
③学龄儿童期的特点(学龄初期,6、7 ~ 11、12岁,小学)
这是儿童发展重要转折时期。从低龄儿童看,他们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特点,而从高年级儿童看,随着青春期的来临,他们又具有少年期的一些特征雏形,因而学龄儿童期避险了明显的过渡性。
④少年期的特点(学龄中期,12、13 ~ 14、15岁,初中阶段)
少年期是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身体各方面迅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儿童的自我意识高涨、性意识觉醒、反抗心里突出、情绪表现激烈、人家交往发生显著变化,思维水平由形象到抽象发生了质的飞跃。
⑤青年期的特点(学龄晚期,14、15 ~ 17、18岁,高中阶段)
青年期的生理与心里趋于成熟和稳定。经过少年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剧变,青年期的生理与心理趋于成熟和稳定。青年期以后,人的生理、心理已达到成熟,社会性、文化性发展趋于稳定。
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趋向
儿童发展研究多层次、多领域的整合趋向(发展问题、研究层次、领域)
2. 儿童发展研究理论形态的两极趋向(宏大理论、微型理论)
3. 儿童发展研究方法论的统整趋向(科学主义下实验室范式和自然主义下生态范式、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 儿童发展研究的实践转向(游戏中、活动中、美术中、音乐中、舞蹈中)
5. 儿童发展研究的文化转向(直接动因:一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改变儿童生活的文化处境;二是全球化背景下人口大范围流动对儿童行为方式、文化生活的影响)
促进儿童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保障儿童权利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普遍贯彻儿童优先原则,儿童思想引领进一步增强,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基层儿童保护和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儿童在健康、安全、教育、***、家庭、环境、法律保护等领域的权利进一步实现。
学校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哪些条件?
1.学校让学生的思想、身体、学业等全方面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在学校有系统地学习,为以后走进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校的教育让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的孩童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学校的教育让学生能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提升,懂得了爱家才能爱国。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
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和保护因素?
影响个人发展因素众多,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因素学说。
从单因素到二层次三因素决定论都在尽可能的描述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正如我们知道的,遗传、环境、教育等对个人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究竟怎么影响?值得我们仔细去研究与探讨。
我们先探讨一下各种因素。 关键词:遗传、环境、教育、主观 一、历史上的各种观点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有许多,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单因素决定论、三因素决定论、多因素决定论及二层次三因素决定论。
单因素决定论认为:在众多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中只有一个因素是有决定意义的。经过人们研究, 人们认为这种单因素论不能解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许多问题,片面了。
三因素决定论坚持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三者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者并非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二则,三因素忽视了人的内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只强调了人发展的外因。随后出现了四因素说(主观心理因素),五因素说(反馈调节),以及后来的综合因素说,他们同样并没有把人的主体的独特能动性看做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了两层次三因素说。两层次为,可能性因素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现实性因素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 下面我将通过本人的成长经历来阐述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