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思维落后怎么办?
1. 沟通:首先,你和你的父母进行沟通。告诉他们你的想法和计划,解释为什么你认为这些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同时,也要倾听他们的观点,尽量理解他们的想法。
2. 教育:如果你的父母对某些新的观念和方法不太理解,你可以试着去教育他们。比如,你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者文章给他们看,让他们了解新的知识和信息。
3. 耐心: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时间和耐心。你需要给你的父母一些时间去接受和理解新的观念。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的观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认知水平。
新开逻辑思维课怎么跟家长沟通?
新开的逻辑思维课和家长沟通的话,首先和家长谈谈逻辑思维课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逻辑非常重要,如何从小打下良好的罗辑思维,减少任何人之间的差异。
可以给家长例举一些数据和案例,让家长认识到,逻辑思维在未来孩子们接触其他学科,在学习,生活,包括未来的工作都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你认为家长应该如何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在思维培养科学中,创造性思维被称为是最高境界的思维方式。无论是伽利略、牛顿、达尔文还是爱因斯坦的革命,对这些科学家的伟***现发挥直接作用的,恰恰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其独特的想象和直觉。只有创造性思维才是智慧的源泉,培养孩子,思维远比知识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谈及孩子们的创新,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孩子们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谈何创新?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言行,定会从他们那里发现一些丰富的想象、创新的言语和行为。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说、敢想、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在一些活动如“玩沙”中,有些孩子能创新出“抗洪大堤”、“防洪坝”,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在一些游戏中孩子们还会拿几个盒子做废物箱,装上开关,做成“自动清扫机”,帮助大人打扫卫生,减轻劳动力。这些创新设想,属于孩子们偶发的创新火花,属较常见。如果能正确鼓励、引导,并加以不断培养和训练,形成一种思维方式,这将会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非浅。
家长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着手从身边的平常事做起。
比如几天前我就遇到这样一个能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事情。儿子的裤子是松紧腰的,腰上的绳子被他不小心抽掉了,穿在身上裤腰老往下掉。儿子平日里喜欢运动,这条裤子又是儿子最爱穿的一条运动裤,舍不得丢掉,于是拿着裤子向我请教。如何把绳子从狭小的腰缝间穿梭而过恢复原样呢?绳子又扁又软,这可难住了我们一家老小。突然儿子灵机一动,从厨房里找到一根筷子,嘴里哼着“绳子虽软可筷子是硬的啊”然后坐在那里费尽周折让筷子带着绳子在裤腰缝里转了一圈,事后儿子哈哈大笑。看得出那是他为自己所作出的英明决策而笑。
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儿子发现了问题并能提出质疑,作为家长并没有出什么主意——诸如找裁缝修补呀什么的,只是一家老小都在尽力想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碰撞出儿子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孩子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喜欢拆卸玩具,这就是一种探索,大人们总会觉得这是在调皮捣蛋,经常制止,长久下来,孩子也变得所谓的乖巧,也渐渐丧失了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
因此,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再引导孩子将拆卸的东西拼装起来。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有耐心,要以鼓励为主。
创造性思维是智慧的源泉,培养孩子思维远比知识重要。
家长困惑?
我儿子脑袋就一点不灵活,没啥创造性思维,从不喜欢自己动脑筋,一碰到问题就问我们怎么办?别人家孩子都爱自己折腾,他就不会。
——家长郑女士
大家谈:
孩子为何缺创造性思维?
“现在孩子更聪明”是很多专家都认同的观点,但是,明明聪明的孩子,为什么会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创造性思维呢?
宁维
(心理咨询师)
我个人认为,和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有关系。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充满了焦虑,他们觉得只要孩子离开他们的视线就会不安全,孩子拿任何尖锐的东西,他们都会担心孩子受伤。
这样的“圈养”行为实际上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极大挫伤。因为在孩子需要探索世界,需要和世界接触的最重要时期,这种探索被父母阻断了。
当然,如今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是为了让孩子获取最大利益,才限制孩子自由玩耍,让他们参加各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有些父母也会犹豫,是否应该放任不管,让孩子自己去玩。
他们可能担心,在打闹或粗暴的幻想式游戏中孩子们可能会受伤。父母有这样的直觉很正常,但这样保护孩子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难以应对预料之外的复杂世界。
如果一个孩子曾尽情地探索、接触,他长大后更可能自如应对“不可预期的社会环境”。所以,家长应该放手给孩子尝试、接触的机会,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这不仅是因为要让他们享受童年的快乐,还因为这样很可能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郑呈则
(教师)
孩子缺乏创造性思维是因为,在很多在学校、家长看来,孩子们要做个好学生,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只要能把知识装进去,这“图书馆”就是一流的,装得越多,说明“图书馆”的质量越高。
但人的大脑这个“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宝藏”,它的真正效能应是一个“知识的喷泉”。不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前沿教育,要想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就需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儿童大脑从知识的宝库到知识的喷泉的转变。一个人吸收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应用,那是典型的书呆子。
唐剑锋
(教师)
这跟我们的家长、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有关。他们只关心孩子成绩,孩子的任何行为,他们都需要一个量化后的结果,比如学了乐器一定要考级、参加各种活动一定要拿奖、拿证,比如我们经常组织科技创新类活动,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活动目的性很明显“能不能拿证?以后升学能不能加分?”如果能加分,就必须参加,甚至不惜自己代替孩子做各种作品来帮助孩子拿奖,但是如果不能加分,很多家长立即没有了热情,甚至不支持孩子参加活动,觉得耽误了孩子“正事”。
专家点评:
吴万芳
(四川省心理咨询专委会主任)
培养创造力,玩耍很重要
很多家长、老师都会从教育方法上去思考如何提升孩子创造力,但是他们常常会忽略一个问题,是在生活中对创造力的培养。让教育回归生命,就要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各种波澜,而其中,玩耍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在发表于《发育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经典研究中,研究人员将90名尚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分成三组——第一组小朋友可以从一叠纸巾、一个螺丝刀、一块木板、一堆纸夹等常见[_a***_]中,挑选4种来自由玩耍;对于第二组小朋友,研究人员要求他们模仿工作人员,根据日常方法使用这些物品;第三组小朋友看不到这些日常物品,他们坐在桌前,随机画自己想画的东西。10分钟后,研究人员要求小朋友们说出其中一种物品的使用方法。
结果显示,自由玩耍的孩子说出的非常规的、创造性的使用方法是另外两组孩子的3倍,这说明借助材料的自由玩更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数据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我们所说的‘自由玩耍’,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都至关重要。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如果幼年时“没有玩够”,社交、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证实了玩耍的益处以及它在进化上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讲,玩耍能让动物(包括人类)学会某些技能,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即便成年后,人们仍会受益于幼年时的自由玩耍,玩耍同样有助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正是随心所欲的玩耍,才能让孩子更具创造力和协调能力。
另外一方面,给孩子相对的空间也很重要,这个相对空间包括不惟成绩论、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参与选择、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探索的欲望,哪怕这些事情在你看来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