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总爱对孩子唠叨,容易让孩子变得沉默,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
很多家长爱唠叨,这似乎是一种通病。面对家长的唠叨,孩子往往变得沉默,或者不耐烦,甚至和家长吵起来……对此,家长深感无奈。其实,家长越是唠叨,越是急躁,效果越是适得其反。对此,家长要静下心来,平心静气地跟孩子交流,表达出你对孩子的爱意,让孩子有安全感,要接纳孩子的缺点与不足,诚恳地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指明努力的方向,让孩子乐意与你沟通,架起心与心的桥梁。
谢邀。孩子变得更加沉默可见唠叨起了副作用。那么如何与孩子沟通才是有效的呢?
本人认为当从以下方面作手。
一,作为家长应立即停止这无效的唠叨,因为它起副作用了!
二,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聊天,还应做到适可而止,否则,又重新进入唠叨模式。
三,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正确发展之路。即多做少说。
说明;对孩子教育应符合科学发展规律,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要坚决抛弃。
从提问上来看,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唠叨的危害。想要正确与孩子沟通,解决唠叨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察觉唠叨背后隐藏的目的,调整对唠叨的正确认知;二是对唠叨保持高度的觉察力;三是学习正确的沟通方法,与孩子配合解决唠叨问题。
一、察觉唠叨背后隐藏的目的,调整对唠叨的正确认知
通常来说,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唠叨,一定是因为唠叨给我们带来了某种好处。有的好处我们能察觉到,有的可能我们自己也没意识到。
当想要唠叨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唠叨呢?一般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点:
爱孩子的表达
大部分父母的唠叨是出于爱孩子,小的时候孩子什么都不会,所以需要父母的照顾和嘱咐。但是当孩子长大后,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一点,依旧用唠叨表达爱。
对孩子期待高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少走弯路,把时间用在重要的事情上,结果一不小心就说多了。本来只是想督促孩子的,最后就变成了唠叨。
家长控制欲强
有一类家长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但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控制欲特别强。孩子小的时候会听话,但是大了以后会反抗,为了控制孩子,家长便苦口婆心地唠叨。
无法解决问题
当孩子出现问题或错误行为时,有些家长会出于自身能力不足,或者是对孩子的溺爱,而不忍心惩罚孩子,便选择比较温柔的方式——唠叨。
亲子关系不佳
一些家长想要了解孩子的事情,但是孩子却不愿意说。家长并没有反省亲子关系是否出现了问题,而是不停地唠叨追问。
彼此兴趣不同
不少家长在和孩子聊天时,往往只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对于孩子喜欢的东西并不在意。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家长的话在孩子眼中也就变成了唠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家长唠叨,虽然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唠叨实际上是在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家长可以对照一下以上几点,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端正对唠叨的认识,才是我们避免唠叨、用正确的方法和孩子沟通的第一步。
二、对唠叨保持高度的觉察力,察觉到,才能停止
很多时候,即使只是察觉到自己有了唠叨的念头,就能够减少很多的唠叨。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唠叨都没有意识到,又怎么可能提醒自己停下呢?
但是,想要做到自我察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情绪上来时,非要一口气说完才痛快的家长,更难做到,怎么办呢?
1.关注孩子的表情、语言等反馈,进行反思
做到自我察觉不容易,但是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变化、肢体动作等反馈,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出现了不耐烦的表情,或者是用言语表达不满,说一些诸如“我知道了,你别说了”,“行了行了,我这就做”的话,我们就有必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不是又唠叨了?
如果发现自己确实唠叨了,就立刻刹住。哪怕自己还有一肚子的话想要说,也不要图一时口快,持续无效甚至反效教育。
2.关注自己的说话时长,拒绝长篇大论
记得小时候学校开会时,每次校长的开场白都是——我先简单说几句。一开始,我们信以为真,后来才发现,校长说的是客套话,不讲一个小时不可能结束。
我们和孩子沟通时,往往也会发生这种事情,本来只是想说上一两句的,结果因为孩子的态度、我们自己的表达欲望,滔滔不绝说了半天。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唠叨,就把监督我们的工作交给时间。如果是唠叨特别严重的家长,就在和孩子沟通前定个闹钟,虽然麻烦,对于避免长篇大论却非常有效。
3.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不情绪化
很多时候,由于情绪的作用,很多家长一开始的小唠叨,到了最后就发展成了情绪发泄,让孩子苦不堪言,家长也后悔万分。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需要多关注一下自己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出现了想和孩子争论到底的想法时,可能就已经被情绪控制了。
如果不注意自己的情绪,唠叨都是轻的,说不定还会打骂孩子。
三、学习正确的沟通方法,与孩子配合解决唠叨问题
沟通是相互的,想解决唠叨问题,也不可能只靠家长个人的努力。所以,需要孩子配合的,提前和孩子商量好,共同努力。
1.提前制定家庭准则,从源头避免唠叨
如果你问家长为什么唠叨,恐怕十个中会有九个回答说,孩子不听话。
在这里我们并不去探讨孩子是否听话的基准是什么,我们能做的是,和孩子商量,一起制定家庭准则,让彼此都能接受。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10点前睡觉,于是从9点就开始提醒孩子,一遍又一遍,结果孩子到了10点半,还没睡觉,家长气得不行,孩子也不高兴。
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如果孩子能保证10点前睡觉,我们就不唠叨。但是,如果孩子到了9点45分还没有做睡觉准备,家长就要提醒,而且不接受孩子反驳。
其他事情也可以提前立下规矩,让孩子有个心理预期,不至于在家长突然发难时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另外,立规矩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其他一些规矩不涉及的问题,家长可以提出要求和看法,但是需要解释原因,并且尽可能说服孩子。
2.说话前,在大脑中先把想说的话过一遍
***设我们要和老板或者重要的客户商量事情,我想,很少会有人说话不经过大脑,想到什么说什么,而是会提前把要说的话在大脑中过一遍。
在和孩子沟通时,我们也要言简意赅。如果对于自己要说的话,自己都稀里糊涂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听懂呢?
所以,在沟通前,先要清楚,我们和孩子要说的内容是什么,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一旦有了对话目标,沟通起来也就会顺畅多了。
3.和孩子约定,请孩子监督自己
家长一旦唠叨了,自己可能意识不到,但是孩子却能一下子感受到。所以,我们可以请孩子帮忙,当我们不小心唠叨时,请孩子进行提醒。
提醒时,不要直接让孩子告诉我们,“妈妈(爸爸),你又唠叨了”,这样容易激起我们的怒气,而是和孩子一起想一句暗语。
比如,可以是“妈妈(爸爸),你的小闹铃又响了”,用来暗示家长又唠叨了。而且,还可以加一个关闹铃的动作,更能让冲突轻松化。
4.唠叨后及时反省,避免反复发生
如果家长一时没忍住,又唠叨了,怎么办?那就在事后及时反省,看一看,是什么因素导致自己没能及时刹住。
与此同时,也可以就这件事和孩子聊聊,承认自己的失误。如果因此造成了亲子冲突,也要请求孩子的谅解。
人无完人,想要一下子改变爱唠叨的习惯,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知错能改,避免再犯,也是可以的。
结束语:家长总爱对孩子唠叨,容易造成很多问题,所以,需要我们多努力,改变这种局面,和孩子进行正确沟通。